Sunday, October 18, 2009

音乐频道

在家里不看电视,也不subscribe Astro, 反而出差时在酒店会拿起遥控器按啊按啊。Bloomberg,按走;CNN,按走;BBC,按走;卡通频道,按走;Discovery,按走; 体育频道,按走;HBO电影频道,可能按走;音乐频道如Channel V或MTV,停。

大部分的新闻都不是发生在身边,不能等吗?第一时间知道干嘛?而且电视新闻,repeat又repeat,烦死了。商业频道?表示自己做很大生意,股市升降一发动全身? 而且也是repeat又repeat, 更烦了。电影频道?没有时间看完整套戏,也未必是想看的戏。最深得我心就是流行音乐频道了。

在埃及、迪拜(除阿拉伯文,还有印度流行音乐,因为印度外劳占迪拜人口很大比例)、阿根廷、俄罗斯等听当时当地的流行曲,打歌的曲子也是repeat又repeat,没问题啊!电影可以看一回,谁听歌只是听一次的?增加印象啊!现在还怀念在埃及听的阿拉伯文MTV流行曲,好听极了,那些女歌星都穿得好性感清凉。可惜读不懂阿拉伯文,Youtube也找不回了,真是遗憾。

从当时不断在播什么流行曲,就知道你在什么时候去那个国家。

我在英国的时候,电视不断在播Lily Allen的《Not Fair》, 回来就买了她的歌来听。曾一次在中国,电视Channel V一直在播中国创作歌手许巍的《故事》,觉得好听,在当地就买了这个专辑。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故弄玄虚,卖弄学问



赶热潮,终于看完Dan Brown的《The Lost Symbol》。

好看吗?56分。那《The Da Vinci Code》呢?57分。那《Angels and Demons》如何?56分。那不是Langdon当主角的《Deception Point》和《Digital Fortress》呢?60分以上,《Deception Point》最高,69分。

我还记得刚开始读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长篇历史小说时,应该是在94年,那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还没红,介绍我看的是当时《新明日报》(后来关门大吉)的总编钟松发,外号“罗厘司机”,是一个粗俗豪爽也很有趣的文化人。而我看Dan Brown的小说也很早,那时《The Da Vinci Code》和Dan Brown也还没那么红,还好(不知是幸或不幸)我第一本看的是最高分的《Deception Point》,所以才会继续看他其他的小说。如果先看他发得不清不楚的《Da Vinci Code》,大概就会没了兴致。作者和书本还没火红就看了,表示我看书不是专挑热门,一窝蜂心态。

以Langdon为主角的都是解码小说。都是相同的框架,在既定的时间内解码,不然灾祸临头。 解码小说是推理小说的一个极致分支,更像考智力的游戏吧!只是作者将智力游戏套进好莱坞式的小说情节,悬疑、谋杀、缉凶,真相,再加流传数百年的古老神秘组织。解码也等于解密,宗教和科学的相容和相斥,或者宗教理解上的不同的争端。而这新一本着重对上帝的不同诠释进行探讨。

当然,据实的地理考据是Langdon小说的特色,之前两部的巴黎和罗马,到这一部华盛顿国会山庄。但是,有必要大费周章做如此详细方便旅游的地理考究吗?看《神雕侠侣》,一般读者不会在心里画一幅活死人墓的地图吧?!经典的《红楼梦》里大观园的每一个角落,大概也只有红学粉丝会细细研究吧!不过,各有所好,这非重点,算了。

反正,读Dan Brown小说,就要准备在最后有出其不意的转折,有时不只一次。一般推理小说在转折后,会让人觉得真相终于大白,恍然大悟,疑团尽释的满足感。但Dan Brown的小说一转折,漏洞就出来了,不管你怎样不断回想之前的情节以合理化它的转折,最终肯定还是不得要领。

而《Lost Symbol》无疑是失败之作,Amazon.com读者打星星至今累积不过2颗半。故事一开始雷声很大,惊天动地似的什么如果历史秘密被揭开,将永远改变人类的未来,还搞到处处死人,最后结果是雨点小到不用打伞的那种结局,最后几十页就在讲耶稣(是真的在讲耶稣)。只是类似“上帝就在你心中,你就是上帝”以及对《圣经》种种不同的诠释等,一些人听来好像很新颖;但对更多的人来说,都是老掉牙的各种理论,非常反高潮。

而解码小说最不宜拍成电影,就搞不懂好莱坞是那一门子逻辑?大概是看中小说大为畅销的缘故吧?!想想,如果一部电影,主角不断在解Sudoku, 有什么看头,闷不闷啊? 所以,《Da Vinci Code》和《Angels and Demons》加速了很多解码过程,直接提供答案,或者答案都不给,就让饰演Langdon的Tom Hank完成解码了。由于解码又好像是整部小说的最大特色和关键,电影的省略法就介于得宜和不得宜之间的半天吊,很是尴尬。说实在的,看书是静态活动,对解码有兴趣的读者大可跟一跟,对一般读者,不过是另类Sudoku。所以,夹在中间的电影更惨,如果要为电影打分,肯定比书本还要低呢!

八字概括《The Lost Symbol》:故弄玄虚,卖弄学问。

不过,出了名的作者的好处是利益相随。《Lost Symbol》首刷Hardback 500万册。如果以一般作者可得的版权费5%,这本标价大约RM100的书,作者收入总共是RM2千5百万。 一年后Paperback的出版又几百万册,还有其他排着队等着送上钱来翻译成不同语文的出版社......

所以,J.K. Rowling写了几本Harry Potter,就比英女皇还有钱了。 李嘉诚都羡慕啊。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Esplanade


三或四年前,只是远远地经过。

这回住在Mandarin Oriental, 与Esplanade (滨海艺术中心)毗邻,到地铁站必经之路,就绕过去瞧瞧了。

这两粒(一粒分成两边?)大榴莲花了新加坡6亿新元。不过,比起我们什么都不是的巴生港口自贸区便宜多了。

中秋节前夕,看到一队队小学生陆陆续续到来,彩排吧,准备这几天晚上“艺满中秋”的庆祝表演。免费入场哩。

这两粒榴莲各有一个大厅,一个是音乐厅,一个表演艺术厅。Wiki说各可容纳1600人及2000人。可以举办曲高和寡的音乐会,也可申办民间艺术表演。不像马来西亚的两粒Jagung里的Filharmonik Petronas, 只倾向于高格调的交响乐音乐会。

从地铁走道,可见Esplanade的节目海报,以及画展。

新加坡嘛!一切就是政府安排,来自民间自主自发的少之又少,连民间艺术,也要政府推动。让本来自由奔放的民间艺术,显得雕凿处处的匠气。有了形,但却缺了神。

走走看看,以下的照片都是用iPhone拍的。

地铁走道展示的大榴莲节目表

从地铁走道进入大榴莲的入口

Esplanade的标致

走上Rooftop拍了榴莲尖尖的刺

地铁走道到大榴莲的画廊

久违了的新加坡最出名的Ponggol Nasi Lemak饭档,还是排长龙。

这张是从网络抓的,iPhone无法达到这种拍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