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 2012

Winter of The World


最近与三部曲小说特别有缘,看完了酒徒的《隋唐三部曲》(其实三部曲总共18本,超长,读完超有满足感),转向了Jeffrey Archer的The Clifton Chronicles 三部曲的第二部《The Sins of The Father》,现在进入了Ken Follett在9月刚出版的The Century Trilogy的第二部《Winter of the World》。

Jeffrey Archer的《The Sins》精装厚皮去年就出版了,我是等到了9月平装出版才购买。虽然Archer比Follet有名气,但他的小说很喜欢卖弄他所谓的plot,卖弄英国的绅士风俗和语境,卖弄主角读书顶呱呱,卖弄英国的上流社会,所以他的小说,我都等平装本出版,或者漏过不看。这套Clifton三部曲讲的是一个主角的故事,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但是战争和大气候的着墨不多,主要以主角Harry Clifton的遭遇为主轴的故事,第三部精装本明年3月出版,故事虽然好看,但我不急,还是可以等平装本(可能明年年底或后年出版)。


而Ken Follet的The Century三部曲的第一部《Fall of Giants》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开始至结束,几个家族的故事交缠其中,一战大环境的历史和虚构的各个人物丝丝入扣,把俄罗斯沙皇的没落,共产的兴起,英国女权主义的萌芽,美国的参与,德国在战败后纳粹的呼唤有了市场等,简直就像温习了一片一战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读历史就应该从说故事下手才会兴趣怏然。作者的功力高强,让读者置身其中,每个主角的个性思想都跃然纸上。


读完Follett的第一部,等了两年,《Winter of the World》才出来,我急不及待就买了精装本了。不用看,第二部当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主轴的小说,还是延续原有的故事人物和家族发展下去,800多页,才看了几个章节,就觉得过瘾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拿着沉沉的精装本,临睡躺在床上,手会很累,不小心一掉在脸上,后果不堪。但我又不喜电子书,因为iPad看书,太多不必要的干扰。

第一部《Fall of Giants》是英国作为大国的没落,而第二部《Winter of the World》,书名虽然是世界的冬寒,但也应该预示了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吧?!至于第三部的重点?我猜不出,看来要再过两年答案才能揭晓?唉!太久了。

Follet的二十本左右的小说,我本本都有,也本本看完。总结的经验,他的小说越厚,就越好看。一般的英文流行小说都是300-400页,而Follett有四本小说是800页以上。除了这三部曲的其中两本,另外800页以上的两本是《Pillars of the Earth》和《World Without End》是以中世纪之前作故事背景,历史恢宏,也很好看,特别值得推荐。

我写的是阅读随想,不是严肃书评。

Tuesday, June 26, 2012

我还想活下去Official MV

杨艾琳是热心的。和环境受害者站在同一个阵线,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最前线,将她的才华倾囊奉献,为这个被贪腐的政府肆意蹂躏的环境而发声。我赞助一点点钱,献上一首词,很渺小,很渺小......


Sunday, May 6, 2012

428和回到咖啡馆




拉着大儿子出席了428,由于三点结束就离开,没有真正见识到下半场政府传令警方超暴力的镇压演出,也不想就“上半场”的风平浪静写些流水帐式的人在现场的纪录,所以拐个弯谈去年《经济学人》77日号的“回到咖啡馆”一文,因为这篇文章谈的新闻趋势,在428有活生生的体现。

去年这一篇文章,因为《星洲日报》的副总编辑郑丁贤的误读(或故意扭曲)写成“回到咖啡店”,在网络媒体引起了一阵广泛的非议,郑丁贤刻意引导读者到他所设下的结论(非《经济学人》),“……维多利亚前期,社会一片混乱,没有人相信谁,没有人确定发生什么事,只有小道消息,咖啡馆言论。”而郑丁贤将大众媒体出现之前的时代称为混乱时代,在他眼中,大众传播媒体仿佛成了人类的救世主。他认为网络报道是不经类似主流媒体的“专业”筛选和编辑而成,因此不成正统。

428过后, 我们从政府控制的传统媒体接受到了什么讯息?这些受过新闻专业训练,有严格审核制度的报章、电台和电视台又传达了什么样的消息?参与者的人数被大幅度降低,暴民挑警方镇压有理,照片或短片充斥的是“暴民”的杰作,还把一辆警车翻转,作为主要讯息的传达。

428过后,网络媒体又传达了什么讯息呢?也同样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员,从各种角度出发,大大的填补了主流媒体“专业”的筛选和编辑过后所留下的一大片苍白。这些报道和图片,让读者看到了警方的残暴,也一定程度揪出了幕后主使,以及质疑政府为了打击黄绿大集会,安插“暴民”上演挑的戏码。

同样的新闻专业训练,可以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明一件事,大众传播媒介,不由新闻从业员真正掌控,媒体的主人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而知道谁是媒体的主人,以及这个主人是否崇尚新闻自由,还是和主流政治有着错综盘结的瓜葛,比起新闻专业还重要。如果媒体主不允许,或者主人说必须帮政府抑恶扬善,为了生活,新闻从业员的专业训练和服务,只能从技术层面体现,新闻的道德精神只能是夜里梦回被翻身压扁的理想。

撇开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那被《经济学人》提出顺应而导之,却被郑丁贤鄙夷的“回到咖啡馆”式的口耳相传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在428又呈现怎样的一个面貌呢?

428过后不久,为了替我的诗文博客找一些照片,很自然就到谷歌搜索,但发现纯粹的搜索引擎谷歌没有比我在面子书的网友们陆陆续续发布的照片和短片的资料丰富。而社交网站如面书及推特,就成了《经济学人》所说的导管,将这些口耳相传的消息像病毒一样的传扬开去。

428, 当纳吉的政府在为他的镇压阴谋得逞,在为他动用武力和利用主流媒体“战胜”了集会群众而沾沾自喜的当儿;这时,这20万双眼睛,加上20万部人手一部的手机相机,诚实的从千百个不同的角度,缓缓地开始诉说他们人在现场的故事,他身边的家人、亲戚和朋友都在用心聆听,当这20万双口耳再通过社交网站的传播,整个马来西亚都在聆听,最后世界也在聆听。

其实,纳吉是败了,败得一塌糊涂。他的败,恰恰从他的阴谋得逞的那一刻开始。原来,每一个人构成的许许多多看似杂乱无章众说纷纭零零碎碎的故事,最后组成的一个大论述,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真相。因为真相,能不能战胜虚晃,最后取决于信者的多寡。

回到咖啡馆的新闻时代,人们不再仰赖被财团和政府操纵的新闻专业去寻找真相,口耳相传的真相会是大众相信的真相,因为它容许杂质的存在。刻意过滤而形成一面倒的新闻,反而让人一看就心生疑虑。

不管新闻的专业包含了多少采访和编辑技巧,或多少道德信条,但是真实,才是新闻的最根本。在社交网站时代,只要你报道的是真实的见闻,你就参与了新闻报道,这远远比起郑丁贤所引以为荣的新闻专业还来得重要。

428, 让马来西亚真正回到了咖啡馆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个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