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3, 2014

流传

流传》

那年,我轻轻捎云而来
你泛起的微波有我迷惘的眼神
我走过你心灵之际
回眸见你披一身曙色奔来

天之涯外的一个缘,最令人相思的了
第一次相遇的故事,就在我倆的记忆里
流传……


人生有一些相遇,是不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我不知道。

或许,有吧?

和她的相遇,充满了许多如果,只要少了其中一个,她就成了擦肩而过的陌路人。或许,连擦肩而过的机缘也不会有。

如果当初,这一切都不曾发生。

如果当初,太平不在我们旅途规划的路线;如果当初,那次的旅游纯粹是一场旅游,不是采访旅游;如果当初,没有迷路又饥又渴;如果当初,我们都带了充足的水源;如果当初,我们去敲的不是她的家门;如果当初,不是她出来应门;如果当初,我们解了渴离去不在她家附近一大片空旷的沙地拍照;如果当初,我们拍照她不是骑着脚车撑伞经过;如果当初,她经过时我们没有邀她一起拍照;如果当初,拍照过后没有跟她要地址寄照片给她……

如果当初,这一切都不曾发生。

那一年我19岁,大学先修班第一年假期,华文学会刚搞完第一届全甲中学常识问答比赛,而第一本柯式印刷的学会期刊也在如火如荼收稿编辑,我是学会秘书,和一班积极参与了活动的执委策划了一场专题采访的旅游,因为里头有三四个合作无间的执委,都在准备出国深造,不考STPM了。这次旅游,就当成和他们告别践行的最后一场聚会。

从古城乘火车出发,我们的旅游点只有两站,太平和槟城,我都是第一次去。太平,探访逐渐没落的锡矿业业者;槟城,采访升旗山沿梯而上的小贩。报纸的专题栏位都谈好了,回来主要由我执笔。

夜班火车到了太平凌晨,我们十人,就先到太平湖,过后花几个小时上下爬了太平山。太平没落的锡矿业,据说在深入Kampung Tekka的空军机场一带,我们搭巴士到了附近下车,深入走了好远的小沙路,天气炎热,人烟稀少,向一些人打探,说不清楚,可能需要再往里走,我们就这样再继续走了一两个小时,经过了一个大废矿湖,仍遍寻不着业者,后来觉得不行放弃了,往回走又饥又渴,尤其是渴,才是难受。最后,只有向一户人家敲门讨水喝。然后,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当时,她十六岁,踏着脚车长发飘飘……

后来,由我负责寄洗好的照片给她,告诉她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我告诉她,太平的访谈一无所获,我们从槟城回程就另外停在怡保九洞完成没落矿业的采访。她后来回信,我们就开始了不算频密的鱼雁往来,也一直没再见过面。过后我去了槟城理大,我们之间的信函渐渐开始了有些暧昧的暗示,后来还是她主动(对,是她,哈)表达了爱意,就开始谈起了恋爱,记得一次是槟城大桥刚开通,还没收费,我载着她骑摩多横跨大桥。

但是,大四那年,因为我们聚少离多,终究还是分手了。那时我写了许多离愁和感伤的情诗,大都收录在第一本诗集《单程日记》里头。

分手了四年,思念一直不忘,虽然之间也有开始和结束另一段感情,但一直没有和她这场初恋那样的刻骨铭心。毕业后一年我到了吉隆坡工作,知道她也在吉隆坡工作,日子就在打探和寻觅之中过去了。

后来,我们终于重逢,再续前缘,所有的悲苦离愁尽在不言中。再后来,我们结婚。我写给她的书信和诗,她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这就是我的爱情故事,《流传》这首诗,我也谱成了曲,收录在当时大学华文学会主办的歌曲创作比赛制作的专辑里。

她的亲戚曾经好奇问起她我们怎会认识?她说,我是她送上门来的老公。想想,的确如此。我告诉她,你应该补充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不然我就渴死了,我为了报恩后来以身相许。

对了,忘了说,当初我们北上旅游同行的十个人里,有一个是现在的公正党副主席蔡添强,当时他是华文学会的主席,我是秘书,旅游回来不久,他就去了澳洲留学。

Monday, April 7, 2014

军官和间谍


这几天龙体欠安,做什么事情都懒恹恹,最好的活动就是看书。这两天,就把看到一半的《An Officer and A Spy》加速看完了。

这本书是Robert Harris最新的一本谍史小说,由历史事件改编,故事锁在百多年前闻名于世的法国历史冤案。一个犹太籍的法国军人Dreyfus被军事法庭宣判出卖国家,罪名是充当德国的间谍,终生放逐在魔鬼岛。故事的主角Picquart(第一人称)因为在谍匪事件中间接的功劳,后来在情报局局长因病退休后,做直升机般升任上校并从另一个部门调派到情报局做局长。

后来在一连串收集情报的过程中,发觉原先的Dreyfus是被陷害的,甚至情报局一些官员还牵涉伪造文件,而真正的匪谍还在逍遥法外。虽然主角据实报告,希望采取行动对付犯案者,而几位位高权重的将军上司完全不想纠正错误,也决定不采取行动对付真正罪犯,因为事件有关连,抓了一个,就必须释放另一个,这于之前高调处理的Dreyfus案件,如果突然翻盘,整个军队的面子都挂不住。

主角的锲而不舍,最后却被顶头上司免职,并外调到北非的突尼斯亚。过后,翻盘的活动终于展开,主角也在“揭露军情”的罪名之下被逮捕坐牢。整个故事就围绕在军事法庭,过后世俗法庭,再到军事法庭,后又世俗法庭,一层一层。在政治权力大于一切的情况之下,弱小的良知为了事实而翻盘困难重重,正义最后虽然伸张,但主角和他的朋友们都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本小说的出版,刚好是斯诺登Snowden为了揭露美国情报局的丑闻而叛逃美国,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故事中的天问:身在军营,是不是应该唯命是从?就好像主角一直萦绕在耳他的下属对他说的一句话:You order me to shoot a man and I’ll shoot him…。还是因为良知和社会正义,应该挺身而出?

军事法庭没有陪审团,但在有陪审团的法国最高法院,最后陈词的将军威胁陪审团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我们被判败诉,我们军队将集体辞职。”最后由一般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也诚惶诚恐的判正义的一方败诉。

这小说没有很大幅度的曲折转合,但是越到法庭的叙事越是精彩。 Harris Robert写了好多本的历史小说,有二战的《Fatherland》和《Enigma》, 也有古罗马时期的三部曲《Imperium》和《Lustrum》,但第三部仍未面世。也有被拍成电影的首相回忆录之《Ghostwriter》。少见的是之前一部2011年出版的写现代金融社会的光怪陆离的《The Fear Index》。我读过他大部分的小说,都写的不错好看。我接触Robert Harris的第一部小说是《Pompeii》,写两千多年前历史闻名的古城庞贝城被火山爆发而掩埋的前后十天的光景。那时刚好要去意大利游玩,其中的景点就是要参观这被火山灰掩埋了两千年而在1748年重新出土的庞贝城。去之前读了这本小说,游庞贝城好像历史的重现。

Wednesday, January 1, 2014

我的2013十大好读


2013年和2012年一样,买的书超过一百本,看完的书大概50本,看起来好像效率没有增加。其实,看书不需要讲求效率,有多少时间,爱看多少就多少,没必要数的清清楚楚。(如果硬要以数量取胜,买书大可选薄薄的书了)

今年的取向,还是以小说为主。我读书是兴趣,是快乐的事,不是苦差,不一定要苦苦逼自己以追求知识为主,所以消闲书占大比例很平常。从50多本选出10本好读并不太难,尤其是在2013年期间,我已经写了较详细的两本,Dan Brown的《Inferno》以及Max Brooks的《World War Z》,只需要再选八本就可以了。

当然,一些我常介绍的如九把刀的小说,虽然今年他也出版了第二十集猎命师(也是结局)以及一本杀手系列及《继续哈棒》,我就割爱不介绍了。

1、《The New Digital Age》,Jared Cohen, Eric Schmidt 


两个作者都是谷歌人, Eric Schmidt现在是谷歌的执行主席, 而Jared CohenGoogle Ideas的执行长,之前曾服务于美国国务卿RiceHillary的国际外交事务。那些科技迷可能以为这本书是在预测未来科技如谷歌眼镜如何如何的神奇,可惜不是。它主要是谈科技对和平,战争,自由及外交等的影响。

谷歌是伟大的公司,领导人都有普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是满脑子都想着赚钱的事,比之前微软创办人Bill Gates之前写过的两本书《The Road Ahead》和《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有深度多了。

2、《And The Mountains Echoed》,Khaled Hosseini

Khaled Hosseni是因为《Kite Runner》描写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而享誉文坛。过后又再出版《The Thousand Splendid Suns》,还是以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为背景的悲惨故事,从两个男性主角,转换成两个女性主角,还是卖得个满堂红。2013年这最新一本And The Mountains Echoed》还是以阿富汗为主要故事发生的国家,但塔利班时期被省略化了,故事穿插交叉,年份交叉,贯彻了三代,虽没有明确的主角,但每个主角的故事或多或少贯连,主要是大时代底下各种无可奈何的离合散聚,最后一场的兄妹聚合,男角已经年老失忆,让人无限唏嘘。

这本小说的脱离了前两本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3、《Big Data》,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Kenneth Cukier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怎样颠覆了一贯以来有限数据的调查结论,也通过大数据应用改变了世界,本书都有详尽的解说。

以往因为数据有限,我们只能抽样,通过假设,得出调查结果,再做判断,然后告诉企业主为什么客户喜欢这个,为什么不喜欢那个。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底下,可以收集和分析全部(听好好,是全部,没有任何遗漏)数据,那可以直接告诉企业主客户喜欢什么。

因为出于对公司未来的考量,我也在深思大数据的应用,所以我翻遍了这本书,解答了我许多疑问。但是,一般读者,这本书绝对有用,因为一切智能化产品,都和大数据有关。

4、《Inferno》, Dan Brown


(注:我这本书的书评有点长,是之前写好了的,觉得写得真好,不应该删减,就全文照录了,哈哈!)

Dan Brown的《Inferno》我看完了,比上一本《The Lost Symbol》精彩很多以解码教授Langdon为主角的Dan Brown小说,它的公式就是时限设在3天左右,而且都是实景配对。前三本《Angels and Demons》、《The Da Vinci Code》、《The Lost Symbol》,在解码过程中,都是远古的密码,和宗教比较紧密相连。这新一本小说,虽然以但丁神曲史诗作为解码主轴,并2/3以意大利的Florence(但丁的故乡)及1/3土耳其的Istanbul作为实景发生地点,这本的宗教色彩较淡薄,探讨的却是人类未来和地球的问题。

我喜欢这本小说,他的环保议题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很精彩。这本小说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反角也不真正反派,故事就沿着彼此之间的观点和行事标准的不同所引起的误会和争执而铺陈。

原本要制止病毒传播的3天紧张刺激的解码追踪,最后原来是一场徒劳无功,因为病毒一星期前已经释放,全球漂浮了。原本以为病毒的散播是为了直接消灭地球1/3人口的,最后发现是以间接随机改变人类生育基因,造成1/3的人口不孕。整个故事的构想不错,结局大胆。

两派冲突的命题是:人口的增长率才是地球步向毁灭的最根本原因。支持派走向较有效率的消减人口方案,反对派走向温和的人道主义方式。前者以发生于十四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为例,欧洲的人口因为黑死病递减了1/3, 原本匮乏的物资得以舒解,也间接促成黑死病之后十四至十七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另一个讽刺的例子,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靠了一场二战,很大程度舒解了人口问题,让经济享受往后很长的一次荣景。当然,以现在武器的发达程度,没人敢想战争的事了。

这个观点对照及反驳反对派以联合国卫生组织为主进行的挽救地球的种种温和的措施,包括什么节育用Condom啦,粮食增产啦,环保意识啦等等,都无法抑制越来越严重的地球问题。

作者设置让病毒已经传播的结局,不无鄙夷人道主义的主张,站在“反角”的立场上,抨击看似人道主义的假仁道。故事也让“正角”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反角”的看法,既许多的现行政策及计划,只是虚伪的表层,根本无法真正解救人类和地球的危机。人口可怕的增长率,才是吃食地球资源和毁灭地球的洪水猛兽。

Dan Brown这个故事设定的矛盾,不无刮温情近乎滥情主义的环保分子一个耳光。例如你觉得有荣焉,因为参与了熄灯一小时;你觉得很环保,因为不用保利龙;你驾Hybrid,开始讨厌光喝汽油的车。讽刺的事实是,越多环保分子的国家,是消耗资源越多的发达国家。如果我们建议环保分子,落实环保的最佳方法就是回归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也肯定是不干的。

真的,当你放一个真正核心的问题进来,环保分子可能会吓得逃之夭夭。哈哈哈!这是我喜欢Dan Brown这本小说的原因,挑对了人类衰弱的神经来打。

5、《World War Z Max Brooks

(注:我这本书的书评也很长,也是之前就写了的,也是觉得写得这么好,也是不应该删减,就全文照录啦!也是哈哈!)

很多人说《World War Z》书比电影好看。

这我不认同。我觉得相反,是电影比书好看。还好,电影公司买下了Max Brooks的版权过后,完全不忠于原著,自己再组5人剧作小组重新编写故事,不然这部电影甭想卖座。

我虽然认为书不比电影好看,但不表示书写得不好。

电影和书的性质不同,前者是感观娱乐,一气呵成很重要;后者是静态小说,需要读者通过脑神经再转换成各自理解的画面,隔了一层。

书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创作,由劫后余生的几十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人的口中各自表述,从“战前”、“战争”到“战后”的零星片断,组成一个僵尸全球性感染的悲壮大场景。

书里面没有主角,故事跳脱,或者说根本没有故事发展可言,只有一个大环境的演变可循;虽然电影是买了版权,但只能说只采用了故事的点子和大环境,其他(除了以色列建高墙部分)几乎一概不取,改由男主角Brad Pitt带观众走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以完成一个大环境,牵动无数的情绪和感观。电影是灾难英雄片,主角找到对抗僵尸的灵感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很好看。 而书本,没有对抗僵尸的绝招,没有英雄,都是依着僵尸特性而发展的各种应对实战描述手法。

为了让电影好看, 僵尸的特性在电影中也作了改动,病毒感染转变加速,而且僵尸的行动迅猛,和书不一样。

一些读者认为书比较好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电影叙事简单,没有碰触其他课题。但是一场大规模“战争”不是这么简单,造成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波动,文化,民族性,人性,环境问题,不同国家的反应等等,这本书都有涉猎,也才是这本书的重点,僵尸其实只是触发世界演变的媒介,不是重点。很多看书过后觉得书比较好看的人也大概是因为如此而给高分的吧?!

电影,你看了觉得爽;书,你看了,觉得知识好像有点长进。 就是如此。
我说知识有点长进,因为是众人口述,东一点西一点,但可看出作者的知识还是很渊博,难还难在要根据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揣摩出各种具有说服力的危机应变和“战后”演变。

虽然我说书是用僵尸作为媒介,但是我想作者应该还是一个僵尸迷。因为,Max Brooks在2006年出版这本书之前三年的2003年,竟然还出版了一本《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刚巧去年,和喜欢在网上看僵尸电视剧的小女儿在纽约逛书局,她买了这本书,我当时也没翻看,书名虽然是教人在遇到僵尸时如何应对防卫和逃生的技巧,但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一本幽默小品。

因为看过电影World War Z, 我顺便就把这本畅销书拿来翻看,才发现我的直觉错误,因为它不是幽默小品,而真是货真价实的一本遇僵尸自卫术的工具书。一开始描述僵尸的特性,在各种环境下如何应对,以及应该和如何使用的工具和“武器”,图文并茂,而且作者还声明,这本工具书不是写给那些有军事训练的武装部队的人看的,而是写给一般民众,并在书前书后苦口婆心的告诫民众,随时做好准备警惕,不然后悔太迟,完全不象是在开玩笑。而且还在书后引经据典根据年份罗列附录僵尸或尸变的“真实”事迹。
而且,作者在这本工具书里描述僵尸的“寿命”最长只有5年(视情况而定),因为“会动的尸体”会逐渐腐烂而“败亡”。所以,在《World War Z》一书,虽然是人类和尸体的战争,但是,这僵尸天然的弱点,也是僵尸衰亡的主要因素,和电影不同。

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因为一般人不认真的看待此工具书,而写了《World War Z》,希望借此来增强民众去相信僵尸的确存在?不过,无可否认,作者真是一个僵尸研究专家。

此为题外,我们回到《World War Z》。

对于书本,我还有一些看法。

当然,作者用众人口述历史的杂乱无章写法,但却也企图脱离出历史由简单的胜利者书写的片面性,以增加其真实性,这和社交网站兴起,新闻不再是由上而下单向输出,而是众口纷纭的时代同出一辙。(只是,就算僵尸是胜利者,也写不了历史)

第二、作为一本小说,不管作者放的料很多,我还是认为它不好看。因为你的情绪不会跟着这本小说起伏跳动。而且,你不会对任何一个口述者产生特别的感情。 可能,有一些口述你还会一目十行跳过。

我看的僵尸小说的确不多,但印象较深刻的是九把刀的《拼命去死》,以第一人称的“死人”(僵尸?)陈述。没有《World War Z》的太大格局,但是有趣,好看。

如果说劫后余生的剩余人口和文明重建,则1949年出版的George R. Stewart的《Earth Abides》就强太多,也更有意思,而且文学价值也肯定比这本畅销小说类型的《World War Z》更高。

6、《The Mouse Deer Kingdom》, Chiew-Siah Tei


郑秋霞《归宿三部曲》的第二部。与第一部《Little Hut of Leaping Fishes》(中文译名《鱼跃小筑》)相隔了近五年。第一部的时空是设定在民初的中国,原本的归宿中国,已经不适合建立一个安稳的家,最后被逼漂洋过海的故事。

第二部延续主角蔡明志最后离开中国,南来到马来亚落脚的故事。这本《鼠鹿王国》的故事叙述比第一部复杂好多,将拜里米苏拉从印尼来到马六甲创建辉煌的马六甲王朝,和蔡明志落脚马六甲创建一番事业,过后付之一炬的穿插来去,形成与后者不获认同的强烈对比。而故事主角的中心也有转移到叫Engi的原住民身上(也是被剥削者),蔡明志的描写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他过世,都以第三人称的描写手法,唯独Engi,在小说里却以第一人称。另外,小说也加入了英国人Martin的故事,达到殖民地时期穿针引线的功效。而在第一部算是无关轻重的配角,也是蔡明志的侄女佳曦,在这一部的戏份加重,也因为无心之失间接害死自己母亲(也是明志的妹妹)后也性情大变,这也是全书最有张力的情节,大有成为《归宿三部曲》第三部的主角之势,因为在《鼠鹿王国》故事里头,她被安排了去英国。

十二月郑秋霞从苏格兰回国,我们一起聚餐,桌上都是她的大学同学,只有我一人读完她的小说和她聊起佳曦是不是第三部的女主角?她说还没去想,但是她说读完第二部小说的友人都这么认为。我过后说她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主要不同点,第一部的大部分句子较短,第二部小说的句子明显长了很多,故事也复杂了很多,情感的投入也更深,这莫不和她作为大马华人子民的后代,在这里土生土长的生活情绪有关。

而作为《归宿三部曲》的第三部,大纲本来就设定好是移民,这和许多华人最后对马来西亚失望而移民的故事会有许多形似点。而移民又能找到归宿吗?郑秋霞旅居苏格兰多年,她说明年要过永久居留申请鉴定那一关,说着是一种淡淡的哀愁。从中文写作,到用英文写作,郑秋霞,绝对是大马文坛的一个异数。

7、《Under The Dome》, Stephen King

我买过不少Stephen King的书,认真看完的不是太多,而这一本1074页的,买过最厚的,两年前买,看了一小部分放下,今年十二月再拿来看,竟然看完了。这故事和Simpsons Movie卡通电影版有点类似,讲述一个透明罩罩住了一座小城市,然后故事就开展了。Simpson卡通好笑,Stephen King的小说总所周知,是惊悚类型。

我看不完Stephan的小说,有时嫌它主角等呢喃的有点啰嗦,节奏不够明快,不过为了体现主角们的内心世界在所难免。还好,这部小说虽然也呢喃,故事节奏还算明快,被外星人罩着的小镇(其实也不是外星人的戏,就那个突然降临的外星小孩玩的罩)与世隔绝,形成人性好坏在压抑后的突显的各种冲突,最后因揽权者的愚昧自私间接导致小镇千多人在一场爆炸后死剩二三十人,期间是种种逼迫的惊悚一连串事故的描写过程。

Under The Dome》也被拍成了电视剧,我没看,如果根据故事改编,应该可以拍得好看。

8、《转世》王力雄
还没出版,没有封面,只好用王力雄的照片取代
这本小说我还没看完。我没看完是因为作者还没写完。作者是在网上边写边连载,我就边看边介绍,如果等作者写完再介绍,那读者损失可大了。因为,中国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人莫言等,都是小鼻小眼,小说呈大气的作家少之又少,有的都是历史小说家如二月河,酒徒等,现代小说呈大气者,我还没看过,有些看起来的网络作家好像布局很大,最终都是骗钱的小说。

王力雄闻名的是六四过后的预言小说《黄祸》。当然预言没有一一成真,成真的是台湾国民党倒台,民进党上台。我最记得《黄祸》的其中一个情节是说两个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办完事,坐着回看美丽的地球,看到一朵蘑菇云升起,啊!原来世界大战爆发啦!

这本《转世》,也是政治预言小说,许多主角还是《黄祸》的同名主角,但是发展机遇,以及场景已经不同,性格也不一样,反正和上一本无关吧!虽然现在上载的不到三分之一,但是就是精彩。一些人物的描写都有很熟悉的身影。什么叫大气小说,看看这本吧!不,点上这个链接:www.wanglixiong.com

9、《2012年台湾诗选》

写政治诗不介绍诗集有点不对。就介绍这本台湾诗选吧!其实,台湾每一年都有出版该年度的诗选集,当然2013年的,2014才会出版,就是将该年在台湾报章杂志的诗收罗起来,由几个编辑负责筛选然后出版,有些诗人是诗选集的常客,而台湾诗年度选集我每一本都有收藏,这本还是今年在台湾买的。可惜马来西亚没有年度诗选集,让百家争鸣。

10、《The Kill List》,Frederick Forsyth

我有每一本Frederick Forsyth的小说,包括了今年出版的这本《The Kill ListFrederick Forsyth的小说基本上都是间谍小说,只有两三部非间谍小说。他的小说资料丰富,读他的小说可以增进一些知识。他的成名作是《The Day Of The Jackal也拍成过电影,但这部小说我不太喜欢。

我反而喜欢他中期的小说。大概小说作者年纪大了,有点江郎才尽,后期的《Avenger》,《The Afghan》,《The Cobra》包括这本,因为资料详尽,小说意味不强,有许多情节像是在阐述(narration)多过像小说。 上一本《The Cobra》讲歼灭毒枭,这一本则以歼灭回教恐怖分子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