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谈刘晓波之形而上学的迷雾

中国著名异议人士刘晓波,因起草《08宪章》,旨在促进中国民主化之进程,被中国政府通过法院在圣诞节(有意避开西方维权组织的声援?)以煽动颠覆国家罪名判刑坐牢11年。

知道刘晓波,因为89年六四事件,当时身在美国游学,复往挪威进修的他特地飞回中国参与,声援学生;并和周舵、高新及著名音乐人侯德健(天安门绝食四君子)一起绝食,与学生共进退。 六四事件,许多明星级的学生领袖包括吾尔开希、王丹、柴铃等逃离了中国;一些后来还远离了年轻燃烧的革命精神,彻底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生活。

只有“傻傻的”刘晓波博士,反而从海外跑回中国,在六四后被捕,被革除公职,获释后从事自由写作,依然坚持和故我,在维权和民主之间不断的向政府进言,也不断的被捕。这次的颠覆国家罪名和坐牢11年乃最严重的判决。

读刘晓波的书,始于他的《形而上学的迷雾》,1989年出版,探讨西方各家哲学之所长及主要之分别。然而,他是中文系文艺学博士毕业,游学之前任教北京师范大学,让他学术界成名的反而是他的第一本在1987年出版的著作《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的对话》,因为与当代中国著名的美学大学李泽厚截然不同的观点而声名大噪。他批判李泽厚说他的理论弱点,从根本上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弱点在理论研究中的反映。 这本书我有的是台湾版本,在1989年出版,加入了一些修订、后记和作者访问。

在八十和九十年代,被誉为中国四大思想领袖的是金观涛、李泽厚、方励之及温元凯。我就一直认为方励之应该除名,他的文章像大众化的柏杨,和其他的学术界大师相距甚远。而如果真要加另一人,反而是金观涛的妻子刘青锋或者刘晓波算得上。

面对这么多学术界大师,像我这种非学术的读者,肠胃难以消化金观涛或李泽厚的书,买了几本,翻了几个章节,咽不下去。 反而刘晓波的书,非常合脾胃,他的文笔好,又有文采,据说在写硕士和博士论文不加旁注,完全是融汇贯通后的领悟和观感。学术的书写得行云流水,读起来即启发又享受,真是罕见。

对于非学哲学的人,大体上都知道古代到近代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伯拉图、康德、尼采等,或浅浅知道他们的一些理论。我买了好一些哲学的书,读来读去总是摸不到一些门路,而这本《形而上学的迷雾》才是我真正第一本启蒙,西方哲学的诸子百家,在刘晓波的笔下娓娓道来,虽很学术但结构清晰,每一个理论的特点跃然纸上,我后来也买了他的一本台湾版本的《思想之谜与人类之梦》,是加重成分的现代哲学的部分。但是要知道哲学与各家之奥妙,我还是大大力推荐这本《形而上学的迷雾》。只是这本书在一般书店甚至网络书店恐怕已经难以找到。

刘晓波是全盘西化的支持者,在两本探讨哲学的论著都谈西方哲学,而完全不碰触中国哲学。在一次访问被问及对孔孟之道的看法,他说:“我认为孔子是个庸才,孟子比他有智慧,而天才是庄子,从哲学上说,孔子什么都不是。孔子的学说是一种入世的为政治服务的学说,汉代把它变成统治工具,它的生命到汉代就该死亡了。西方有人喜欢孔子,不奇怪,因为是多元社会,但是在一元社会,最好的东西也没用。所以孔子在东西方的意义不一样,如果中国是个多元的政体,我不反对别人信仰马克思、信仰基督教、信仰孔子,但当前的中国,你信仰马克思就等于信仰一种思想独裁,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棍子,不具有理论意义。”

这样一个思想尖锐彻彻底底的异议份子,怎不教思想闭塞的中国政府头疼呢?

Sunday, December 13, 2009

群众感受与个人意境即兴jammin’



半夜二时,他正在书桌写东西。

“我拥有大部分龙应台的书,但是对她的书的热诚却逐渐消减;因此,她的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虽然红火,就是提不起兴致购买。上回在台湾买她那本《目送》还静静躺在书柜,碰还没碰。”

窗外有声,他抬头一看,“个人意境”撬开窗户爬了进来。

『唉呀,你是谁?』他问。“个人意境”不搭理他,径自走到墙角把唱针放落唱盘上。Miles Davis 加上消音器(harmon mute)的小号开始沙哑地吹起,他想不起自己怎么会有这张黑胶唱片。

他很不高兴写稿的时候被打岔,可是“个人意境”外表看起来没有杀伤力,他唯有提防着,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写稿。

那天读杨艾琳写的<如果村上不是春树>(见东方1211日龙门阵),她谈村上春树也是火红的新书《1Q84》,也扯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进来。后来在她的博客我们交流谈到两者的区别,我认为龙应台是企图心强烈的计划写作,在乎群众感受以达致影响大众的效应;..”写到“群众感受”时,他突然想到熟女和她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会心一笑。她们知道要的是什么,和用什么手段得到。他接着写:“而村上春树的小说,反而像是许多现代诗诗人的创作一样,完全以个人感受意境出发,不在意读者怎么想。只是,现代诗人靠卖诗集会饿死,而村上小说的畅销程度会让其他作家口水猛流。”

他边写边留意房里的动静。“个人意境”和刚才一样坐在唱机旁的地毯上,没有一张脸,表情隐藏在里面,也许根本没有表情。这是一个生物吗?或者只是一个符号?“个人意境”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可是他无法把视线移开,可能是整体气氛,将那一张脸的表情涂盖掉了。

既然对方没有威胁到他,他继续写稿。八十年代龙应台的《野火集》像燎原的野火,读者读到她理性的真知灼见带着赤裸的愤怒。由于她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被广泛讨论,这长期来享有的崇高江湖地位,让她越后期的作品,越带有一番雕琢处处的痕迹。”

他住的公寓很高,眼前尽是都市夜里的光景。每座高楼看起来就像巨大的生物,仿佛一切都是假的。可是当它们纠缠在一起,动脉输送出韵律节奏,像Miles Davis的低吟,永无休止地在黑夜里散开,看似假的,却是真的。

“我并非认为她写得不好,或不够真诚,只是人工化之后的感情的网一撒,虽然还能网住群众的感动,但也有一部分小众,如《亚洲周刊》的专栏作者林沛理(他写了两篇有关《大江》的书评)有所保留及如杨艾琳所言:“当龙应台说『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时,我的视线已经从《一九四九》转移到村上春树的《1Q84》了。”

盯着电脑画面,他差点忘了“个人意境”的存在。他通常工作投入,肯花时间把理论和分析处理好,对哗众取宠的作风很不苟同。他走进厨房打开冰箱拿一罐啤酒,把冰箱门关上,转回身吓了一跳,“个人意境”站在他面前,半夜遇着这种事也很伤脑筋。

『麻烦你立刻离开好吗?我需要静静一个人工作!』他朝着“个人意境”怒吼。他必须想办法在天亮之前写好这篇稿,杨艾琳在另一端等着看了写她的部分呢。

“个人意境”突然在他没留意之间变了样,怎么说呢?是毕加索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是具体形象的分解?是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 所谓的『集体潜意识』?

看着眼前这个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他不知所措。他甚至没法子打开大门一脚把它踢出去。

喝了几口啤酒,还是很不舒服。“而有人评说读村上春树的小说,”他接着写:“读者可以随便从哪一页开始读起,都不会觉得连接不上。我多年前读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就曾经试过这样子读,果真如此。但是,没有了起承转合的小说,还能算是小说吗?这就是艾琳所谓的感受意境了。而没有高潮快感的小说竟然能吸引那么多的眼球,也真是匪夷所思。不只中文译本,Haruki Murakami的英文译本在书局也是一排排的趾高气扬。”

他嗤之以鼻,想到一件事。以个人意境感受出发的小说,另一个享誉国际的作家是巴西的Paulo Coelho,小说被翻译成66个国家语文。最近一次在Zara时装店还看到以Paulo Coelho的小说金句为主题的服装系列,让时装潮流附庸风雅一番。 ”

“个人意境”随着Miles Davis的性感音声凝视着一鼓作气的作家,它是液体渗透它是处女的无知单纯的感性,而他,是实心固体是月球绕地球地球绕太阳的理性。

“比起大部分小说家要做许多功课和考究才能下笔,我想纯粹靠意境感受创作小说的作者应该轻松多了,只要关起门来发挥心灵冥思,再串一个简单的故事就可以了。我读了Paulo Coelho的《The Alchemist》、《The Zahir》和《Brida》,觉得省略掉故事情节也无不可。只是,其他小说家想偷懒模仿的话,可能存书将会堆积如山。”

写到这里,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他看看时钟,半夜四点,会是谁?怎知拿起听筒时,却听到强烈的风声而已。他颤栗一下,“个人意识”已悄然离去。

“可能我读小说注重感官消遣,所以对感受意境的小说,我是尽量敬而远之的。 ”

[注:故事主角纯属虚构,两位作者尝试以一种新文体讨论两种写作概念,先由郑云城撰写引号里的文字(蓝色字),再由杨艾琳模仿村上春树的作风撰写故事情节,写来有如爵士乐的即兴合奏,互动随性。]

Thursday, December 3, 2009

孟买的街头


在印度孟买,一个人包了辆德士走走瞧瞧,景点停停拍拍照。老实说,除非你是背包走天涯,喜欢感受不同文化气息,不然一般人应该不会选择来这里旅游。

惊讶的是,竟然在街头看见好几个“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牌。第一、证明印度虽穷,高级知识分子不少; 第二、高级知识份子也改变不了印度的穷。:)

孟买人口1千8百万,一个友人说,只要一个零头《经济学人》的读者也不少。我说在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如上海和北京或东京我也没看过这类广告牌。他说,中国和日本英语人口没印度多。我说,不是,就算是当地较权威的中文或日文杂志的广告牌也没有看到过啊!